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生態系投影片及講義

能量流轉與元素循環
其中元素循環的部分,在碳循環利用問答幫助學生了解循環中箭頭的建立方法。
在氮循環中,提供各作用的化學式,讓學生嘗試自己找出各作用的箭頭(教師示範固氮及亞硝化)
投影片
講義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群集

講義


要看檔案的朋友請注意置頂文~~
 

族群


主要設計了一個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製作族群成長曲線和年齡結構。
而且使用了跟學生有關的年分與縣市,希望學生可以更有切身感。
學生做完之後的反應不錯,會驚呼"這個少子化也太恐怖了吧"

講義


要看檔案的朋友請注意置頂文~~
 

[考題]102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考題

 這次考試的範圍是神經、內分泌、生殖及族群
考題設計方向
神經:主要在各構造的功能,希望學生至少在將來遇到神經系統疾病時,至少有一點點概念。也希望學生了解所謂的"自我",也就是感覺、情感、個性、記憶,是被神經細胞的作用決定的。

內分泌:除了各腺體的功能外,希望學生至少能了解內分泌系統的運作邏輯,也就是傳統上我們會說的激素的特性。那些特性都是可以運用在任何一個需要穩定的系統上,希望學生可以"說出"這些特性,而非只是抓到關鍵字。

生殖:主要放在女性生殖週期的調控目的
     1.為何一次只有一個次級卵母被排出
     2.卵巢週期如何與子宮週期同步

族群 :學生要會利用族群成長曲線及年齡結構判斷一個生物族群的未來


考題


要看檔案的朋友請注意置頂文~~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第三次"看見台灣"

呼,終於完成了,我的第一次包場。
11/12(二)。
新增說明文字
雖然只是聯絡導演、聯絡影城、分送票卷,可是也搞得我很緊張,我真是沒用orz

不過看到我的朋友學生們都很感動,就很開心呢。
尤其是竹東高中的學生們,一下課就直衝影城,還包車呢。因為想要在六點到十點塞兩場,所以搞得學生非得在五點半前去搶排隊不可(因為我們是自由入座)。

在美術科張澤平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做了兩個我好喜歡的東西。
一個就是齊柏林號飛船的簽名板,來看的同學老師都簽名獻給導演。
可惜很多人沒簽到,我也沒簽到啊啊啊。

另外一個就是請我的導師班學生回去拍自己家裡附近的空拍圖,在背面寫上給導演的感謝,也是獻給導演喔,超開心導演也喜歡哩
第三次看見台灣,是一個很奇妙的感受。
看見了更多的台灣,想了更多的事情。也許沒有那麼專注,可是卻仍然一樣是一種享受。
想著在場的我的老師朋友們,有甚麼樣的震撼呢?會想要做些什麼呢?
有的老師長期關注生命教育,有的老師長期關注生態保育,有的老師一直站在生物教育的岡位上。
可是,沒有老師能真的理解為什麼我一直在環境教育中表現的急切。
現在他們理解了,因為,看見了。

每個人在影片中會受到的衝擊很不一樣,有的老師會對跨越海堤的抽水管線感到震驚;有的老師對山林崩坍、生靈塗炭感到悲傷;也有的老師跟我一樣,因為每個場景都牽動而久久不能自己。所以接下來我會去找大家問問他們的感受,討論可以做甚麼。就算沒有具體的結論,就像我昨天送導演及工作人員回高鐵站時想到的,我覺得只要種子埋下去了,總有一天,只要有水,總會發芽的。

第一場片尾的拍手歌結束時,全場響起掌聲,我超開心的!
我們一直等到所有credit跑完才敢從入場走道現身,因為每個工作人員都為這部片子盡心盡力,一定要觀眾專心看才算尊敬呢。

導演一站出去,看到大家開心的反應,我才放下心哩。
否則我們包場的日期算晚,時段是周間,價錢算貴(300vs170),大家這麼熱烈搶票, 雖然我對看見台灣很有信心,但潛意識中還是小小的擔心哈哈。我們真的算是坐滿耶,超厲害的。






恩,這張照片可以得到"很多人"的開心,我也就不多說了,總之能夠讓學生知道自己參加了一場不得了的盛宴,也就值得了。

(但哭三次這件事情真的不是我說的orz,是哪位同學幫我腦補的啊啊啊,你們也太愛我了吧)

既然從頭到尾的照片我幾乎都閃一邊,當然要炫耀一些我才有的照片囉哈哈哈,感謝秋雅老師一路上的熱情協助,昨天還幫忙拍照~~



(怕大家太羨慕,我放小圖就好)



高二月經週期投影片

投影片


要看檔案的朋友請注意置頂文~~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看見台灣-剿人篇



難以想像的倒是,為什麼這麼多人不知道呢?
顯然,人利用環境是天賦的優先權力,無須思考責任問題。對這些人而言。
如果沒有人,台灣,倒真的是完全的美麗。
----------------------------------------------------------------------------------------------


電影上映後,果不其然的是,除了感動,還有人忙著檢討這部電影的政治正確。
我相信齊導演比任何人都先考慮過這樣的事情。
我想問,這些檢討電影的人,你做了甚麼?
假裝看不見的事情有多少,覺得自己沒辦法改變的事情有多少。
都不是共犯的人,才有資格丟石頭。

喝咖啡嗎,即使不是台灣的咖啡,難道不是在破壞別人的熱帶雨林?
用手機嗎,用相機嗎,用筆電平板嗎?難道這些用水沖走的汙染物質有帶回家嗎?
穿的衣服,是棉麻的原色還是其他的顏色,那些染料沖去哪裡了,有關心過嗎?
吃的蔬菜水果米,即便有機,難道不是開墾山林而得的耕地嗎?
在連鎖早餐店吃的早餐,都是低價食材,這些食材成本低是來自於大量的肥料飼料農藥抗生素生殖激素,不都沖進河川了嗎?

覺得募款對象政治不正確,你可以幫忙募集九千萬嗎?
把那筆錢當作是罰款吧,畢竟政府單位再怎麼樣也逼不出一毛罰款不是嗎?

真的要來要求政治正確,人太多才是一切的根源。
人活著,就是政治最不正確的事情。你,活著嗎?

真的要來檢討動機,很簡單啊,這部片若不看見"台灣",你會去看嗎?如果挖的不是台灣的土地,就不是受傷了嗎?看見台灣之所以可以創紀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是"台灣",而不是憐惜土地環境受了太多委屈。

看見台灣首周末票房1100萬,如果我們用一張票220來算,有五萬人次看過,看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只要每一個人看到後做一個小改變,就有五萬個改變。比坐在電腦前面說人家不該拿髒錢要有用的多呢。 

話雖如此,看著票房一飛衝天,是開心也是擔心。
這樣的"熱情",恰恰是台灣環境如此悽慘的元兇。熱情主導行為的群眾,常常會變成揮舞著保護土地旗幟,卻還是作出傷害環境的行為,因為熱情常常導致盲目啊,因為台灣群眾的集體個性是不願意花時間看清楚前因後果。

但是,能引起注意才是群眾運動的起點。
而,唯有群眾運動才能有真正的改變。

我們需要一個明星(因為台灣人相信明星說的都是真的),需要一個團隊(像這次的商業行銷模式)把後續要點的火找出來,然後風給他煽下去。

現在都有了。

第二次"看見台灣"














第二次看見台灣。感想還是好多。

當觀眾僅只是觀賞就已經喘不過氣,當初拍攝時,攝影者承受多大的情緒波動?這是難以想像的。

金黃色的相思樹冠,深深淺淺的綠色,隨著風,左搖右晃。
那樣的時光,是我在山上最喜歡的時刻。
是安靜的,是靜止的。這世上彷彿再也沒有任何其他的事物,沒有存在,沒有進行。
也是吵雜的,是超動態的。樹葉對著風叨叨絮絮,樹叢中的蟲鳥忙著呢。我知道腳踏著的土壤,溫溫潤潤,有著萬物縮影。我知道手貼著的樹幹,看似沉靜,卻有著忙碌的精彩脈動。

身在風中,會不由自主的一起晃動起來哩。
每一種樹葉在起風時都有不同的聲音,仔細聽,一定聽得出來。

一個短短的畫面,這是我想起的。怎麼還來得及呼吸呢?

關於山林草原上跳耀的梅花鹿、水鹿,我只能說,沒有人的時候,牠們是這麼的自在。
關於翠綠峽谷中前進的視野,我只能說,在沒有人的地方,鳥原來看的是這麼的美麗。
美麗的稻田,原本是牠們的家。
還。覺得美麗嗎?
一個美麗的意象,這是我想起的,怎麼還能允許自己呼吸呢?

其實,雨中的山林,也很美的。
細細雨絲,淅瀝淅瀝,很是好聽,像首歌一樣!
傾盆大雨,嘩啦嘩啦,葉子們都低了頭,蟲鳥獸紛紛走避,偏也有奔跑著擁抱雨水的。
猜猜看,是甚麼?樹林中會有好多小仙女出現喔。
對了。
還有我,在南仁山的草坡,一下子淋得濕透透的我,很開心。

傷痕,土地的傷痕,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知道,所以絕望。
讓我閉上眼,再看看相思樹吧。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看見台灣

十幾年來,關注好多環境議題,環境正義、土地正義、生命權。
急切地,絕望地。
並不是因為所學,也好多生物老師並不關心環境議題,更別提實踐。






之前就非常喜愛柏林導演的作品,從好久之前的平面作品開始
從9/28在清大聽了齊柏林導演演講後,我就打定主意要包場讓學生到電影院看,我們想告訴學生的,我們想改變學生的,柏林導演用可能再沒人做得到的毅力,組裝好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不只包場,在十月的第一周我趕緊跟生物學科中心的老師們宣傳這件事,也透過邀請老師們來看電影促成幾個學校的包場,好開心啊


應該說我很瘋吧。十月後半,柏林導演努力的宣傳,所以好多政府包場,十月最後一周,我終於底定包場的時間,因為邀請到導演,所以整個場的名額完全是秒殺,許多其他學校的老師學生沒辦法進來,真的很可惜。不過真的高興有更多老師即將變成這部片的種子。

先看短片

看見台灣預告

幕後花絮-起飛篇


 幕後花絮-邁步向前篇



 幕後花絮-來自玉山的歌聲



幕後花絮-東西方樂章


要於11/12來跟我們一起看電影的朋友,請把下面的功課看完喔~

要不,繼續假裝看不見? ─《看見台灣》齊柏林專訪
多給土地一些微笑:專訪《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

為《看見台灣》吟唱 林慶台:「不貪心」的生活哲學
「一筆最珍貴的贊助!」 齊柏林:信短情長,一生感激

不管你感不感動,至少知道有一群傻子瘋子都付出一切要力挽狂瀾。
不是為自己,不是為自己的子孫,是因為那是對的。
------------------------------------------------------


在台北首映場,受到很大的驚嚇。
這個驚嚇尤其因為我以為就我知道的畫面,大致抓得到這些畫面在影片中能說的故事是甚麼。

可是我錯了。

整個電影把我十多年來關注的議題幾乎全囊括在內(大約只缺食品安全、動物權及樹木管理類的議題) ,

每個議題的段落都帶起平常關注時的悲傷與無力,但原本分散的壓力被集中在93分鐘內,以至於大多觀影時間中,我都喘不過氣。即使是美景的段落,我也因為美到不可思議而大口呼吸。

看完影片我直想,整個影片的故事敘事架構是怎麼出來的呢,這麼多的議題,怎麼整理出這個故事的,一定不只柏林導演,整個團隊都不可思議,我只能這樣想。

太煽情,畫面煽情,音樂煽情,口白煽情。煽動情緒的效果之強,讓我好想多看幾次,卻不確定我是不是能看完。

平時在教環境教育時,我內心知道,如果消費模式不改,人類致力延長生命的態度不變,環境的問題是不可能改善的。但是因為我認為,身為一個人,對環境有份正 義道德的責任,所以不論結果維和,應當做的還是當作,對的事情,還是要做,不管最後的結果是甚麼。這大約是我手裡唯一能抓著的浮枝了。

但,看見台灣, 把它抽走了。







-------
(關於煽情)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神經細胞的靜止膜電位及動作電位

大概從五年前開始,我領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神經元的訊號傳遞中,並沒有電流或電子從細胞本體流到軸突末梢,所謂的跳躍傳導當然也沒有電子在藍氏結之間跳來跳去。
基本上應該是動作電位的發生這件事情,從細胞本體開始一路發生,直到軸突末梢。

所以當去年聽葉世榮老師講的時候,很能接受老師講的理論。
(這也是我常常說,而大部份老師聽了會跳腳的。那就是真的不用教這麼多細節,因為很多都是錯的啊。有的時候反而沒時間講整體性或課本上沒有提及的重要架構)

但是因為每次聽到物理化學的公式我就會當機,所以趕緊把老師說得大概念整理一下(希望我沒有誤解)

一、靜止膜電位
1.靜止膜電位是指神經元細胞膜內側電位較低。

 傳統上(高中教科書)都會說因為細胞膜內側帶負電的大分子(如蛋白質)較多而正電離子少,所以偏負電。(細胞膜外則相反所以偏正電)

    但是就化學上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膜內是同一個場域,整個系統一定是電中性的,也就是正電荷分子或離子與帶有負電荷的一樣多,不會有單獨的電子或離子。

    事實上,若把細胞膜內外液的組成來算,是電中性的哩(書上的圖的確也都是這樣畫的,是我們的講法,有點.......)
圖片來源 12

2.可是的確利用儀器測量時,內部電位比較低那是怎麼回事?
 
    雖然膜內是電中性,但是電荷卻分佈不均。
 
    一個很重要的重點是,蛋白質是大分子,而且是折疊式的大分子,因此當電中性的蛋白質把大部份正電部分摺在內部時,朝外的負電部分就會讓儀器測到較低的電位了。
    所以是分佈不均的問題,不是濃度的問題。

二、動作電位

    傳統上(當我們還是高中生時)是這樣教的:當神經元被刺激時,鈉離子(通道打開)流入細胞內,造成細胞內的電位由負變正。(我相信我的大學老師有教我正確的理論,只是老師有在教我沒有在聽啊啊啊)

這樣的講法簡化到會讓學生誤解,以為在電位改變的過程中,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離子流入。但若要以離子跨膜來解釋在很短的時間內有這麼大的電位改變,勢必要有很大量的離子移動,可是這麼大量離子的移動需要較長的時間,超過實際上測得的時間(0.5msec)。

在整個電位改變的因素中,我們從來沒有提到V=IR公式裡的R!!

對於鈉離子而言,細胞的通透性很低(P=0.025~0.04),也就是電阻很大,所以其實只要一點點的鈉離子移動電流就可以讓電位改變,多有趣,可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三、動作電位的傳導
這個跟我之前的理解是一樣的,所以簡單記錄。
基本上就是一個點發生電位改變,使得周圍的電壓敏感通道開始作用,也就是周圍也漸次發生動作電位。至於這個「周圍」範圍有多大,就看電場的分佈。

如果是用傳統上的講法,也就是電流流動來解釋的話,動作電位傳導的速率遠快於離子在細胞質中移動的速率。

用電流來解釋動作電位傳導的話,傳導速率的不同就會用神經纖維粗細造成電阻不同來解釋。
但若是用電場來解釋動作電位傳導的話,傳導速率的不同會用神經纖維的介電性質來解釋。

這就會影響髓鞘與傳導速率的關係,這邊我還沒有很清楚,還得問問老師。
(髓鞘會增加膜電阻,可以維持電位差,因此若一個點發生電位改變,可以影響的範圍就變大了,是這樣嗎?)
(髓鞘會影響神經纖維的介電性質嗎?還是一個神經纖維的介電性質不會被髓鞘影響,也就是一條神經纖維的傳導速率是先決的,髓鞘可以減少能量耗損?)


我的物理化學實在忘光光,所以查到這裡的文章有點覺得跟上面的理論有部分符合,卻有部分我感覺是相反的,再問問老師好了(畢竟這是學生的報告)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99免疫教學之我思3--高二的教學嘗試

今年高二的免疫教學重點

強調專一性及非專一性的作用是同時
強調非專一性免疫才是主要的作用,專一性免疫(尤其是抗體免疫)本身只是標記病原,好讓非專一性免疫可以集中火力
講專一性免疫前,提一下株系選擇+記憶性

講專一性免疫時,先不提及各種細胞名稱,主要講作用方式
-->抗原呈現細胞動員專一性免疫的三種細胞(株系選擇出認得該抗原的細胞)
-->一個部門負責發出智慧型子彈,一個部門負責找出已經進入細胞的病原


學生會有的疑惑
B細胞與漿細胞有什麼不一樣
為什麼要有記憶細胞(記憶細胞跟原本的細胞有什麼不一樣)-->關機電腦vs待機電腦
病原已經被吞噬了,為什麼還要用抗體與胞殺T-->不同個病原啊孩子


放半節課讓學生兩兩一組,互相講一次
(不用跟老師的版本一樣<--因為也是錯的)
(學生要形成自己的版本,但是透過同學找到有問題的橋段)
(學生互相推薦覺得容易理解的版本)
(上台發表後,同學提出有問題的點<--澄清效果很好)








102學期教學計劃及報告格式

102學年上學期教學計畫按此

生物實驗報告格式請按此

101學年下學期教學計畫級報告格式

101學年下學期教學計畫按此
含三項課程之教學進度及評量方式
[1.
選修生物() 2.生物實驗 3.人際關係]
生物實驗報告格式請按此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生物教室的情境教學功能

經過了兩年多,破敗髒亂的生物教室變成一間可以上課的教室。
而且是一間連下課都可以讓學生學習的教室

到去年八月為止,我把教室最基本的座位、螢幕、後方展示區簡單地弄好,覺得很適合短時間的分組教學活動,可以看這裡


到今年六月底,把展示區再大挪移一下,多了掛圖區、圖書區、生態缸、毛皮標本展示以及動物飼養區。
就變成下面這個樣子了ㄎㄎ






門邊的掛圖區目前是掛海洋生態系,也有其他的掛圖可以替換,看我上到哪個單元。
每年花些錢買美美的月曆,過了就可以裱框掛著。(裱框錢學校出,感謝英明的行政團隊)

黑板左右各有一個移動式的白板,不只是讓我可以用同一間教室上兩個不同的進度,也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後上來將成果畫成圖表。

螢幕很大,才看得清楚。(電腦、螢幕、白板、投影機錢學校出,感謝英明的行政團隊)
小P老師拍攝



教室後方變成這樣
IMAG1122 
由左至右
生態缸、浸漬標本區、圖書區、動物玩偶區、毛皮標本區、骨骼標本區、植物標本區、木材標本區 (6-3是企鵝同學沒錯)





眉毛人老師拍攝
 生態缸原本是魚缸,養過鬥魚但是死光光,養過水蘊草想提供實驗用,但是長滿藻類只好還是用買的,所以空在那邊很久。把它拿來變成生態缸,好處是缸子不用錢,壞處是沒排水跟蓋子。燈具也是很難搞定。這個樣子一半是學生布置一半是我布置。蘚苔類跟蕨類都是學校的,因為我們有蕨類王子啊~鳳梨跟蘭花是買的。
這個缸子的假岩壁(五千多)、燈具跟那個枯木(兩千多)是英明的行政團隊出錢,大感謝。
學生的創意、努力與心意,無價!!(不是免費的意思)



IMAG1118
裡面的每一本書都是我自己買的。其實漫畫原本更多,只是借出了喔。
還有上課分組討論用的書也在裡面。
我非常喜歡這一櫃,我認為這一櫃可以給學生的學習是面向最多,深度也最棒的一櫃。
(櫃子是沒人用的英明的行政團隊借生物教室用的)




IMAG1127 
 擬真動物區,我買了南美的動物、澳洲的動物,用來說輻射適應,還有恐龍與始祖鳥。
每一隻都是我自己買的。
上面那隻乳牛是我自己做的。
(為了怕土石流淹掉生物教室,也怕地震震垮生物教室,先寫一寫留個回憶ㄎㄎ)




IMAG1126
















也是動物標本,一些是研習時帶回來的,一些是我們學校的,也有學生捐獻的。






IMAG1125
也是動物標本,乾製的。(超威的)
(櫃子是原本裝錄影帶(!)的電子防潮櫃,因為壞掉也沒人處理就拿來用)






犀牛王老師拍攝
植物標本區,我的心血啊(槽板、壓可立板和軌道燈是英明的行政團隊出錢的,感恩)














月玲老師拍攝





動物標本區,我的天分啊。常常走路遇到屍體說~
還有學生作的雞腳、雞翅標本 。連右邊的人體骨骼跟右上的手臂骨骼也是學生做的喔,超厲害的!!!

(槽板、壓可立板和軌道燈是英明的行政團隊出錢的,感恩)






IMAG1123
這是學生的作品,有細胞模型、生態系模型等等
(架子是我自己的,感恩)

講這麼多,有達到教學目的嗎?
有吧,我想。
(下面是文組的學生喔)
IMAG1114 IMAG1116 IMAG1117 IMAG0934IMAG0932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99免疫教學之我思2












這篇文章拖了半年耶orz........我實在太偷懶啦哈哈。
這次高三生物我沒有像以前一樣抄板書了,因為想花多點時間跟同學討論。
當然就沒有像以前一樣,以前強迫學生一定要抄寫板書,是希望再怎麼樣至少會留下一點點印象。當然就沒有像以前一樣,學生變成若沒有仔細聽講,這節課結束後就真的是一片空白了。所以我自己的感想是,若是要用引導討論來上課,必須要等到大多同學都能在下課後自己找書看的階段。(否則就會像我這次一樣的結果。)

免疫系統的內容之所以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因為聽了東吳大學宋老師的課程,自己有些感想,所以改變了講的方向。
1



今年的方向是,免疫系統的作用是不分專一或非專一的,免疫系統會動用所有方法以求把入侵病原清除。還有,專一免疫並非是處理非專一無法處理的部分,而是幫助非專一免疫能夠集中火力,也就是說,大部份的免疫系統還是要靠非專一來清除病原。






2



所以在講機制之前,花了很多時間在講整體的概念。
比如說,每當有病員被辨識出來時,當然免疫系統在第一時間就會去清除,而且同時會動員所有武器。



3






在免疫系統裡面,學生會感到困難的原因,大一部分是因為太多名詞,學生要同時理解名詞,又要理解這些名詞當然會混在一起。
宋老師有提示一個主軸,那就是免疫系統的武器只有兩類,要嘛是分子,要嘛是細胞。


4


宋老師有提到我們常教的抗原呈現細胞是巨噬細胞,但其實巨噬細胞是特例,比較常見的應該是樹突細胞,所以花了些時間來介紹






5從左邊的投影片就可以理解,樹突細胞跟巨噬細胞其實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雖然兩者都可以做抗原呈現,但在整個免疫反應中,巨噬細胞主要應該是協助修復組織。


6


再來當然就是樹突細胞也有兩類,而這兩類的功能與他們的分化起源息息相關。
漿細胞樣的因為起源於原始淋巴細胞,所以在功能與分佈上,比較接近專一性免疫裡的
T細胞。
而傳統樹突細胞因為源自於骨髓細胞,所以功能與分佈上比較接近非專免疫裡的細胞。
7


8自然殺手細胞也是很重要的非專一性免疫細胞。看到自然殺手細胞的功能,就可以知道專一性免疫的攻擊力並沒有比較強,只是比較集中而已。也可以看到抗體的作用其實也是靠引發集中火力的非專一性免疫來達成的。




9
高三選修生物中的免疫若是沒有提到抗原辨識就太可惜啦。所以雖然挺難的,但是還是希望學生可以理解免疫系統的精巧~~
(我知道這邊有個錯誤,我已經修正了~)

左邊的作用結果是一方被破壞或殺死(病原及被感染的細胞)
右邊框框中的作用結果是一方被活化。
而這剛好對應到MHC及的種類。
當然下一張投影片就開始介紹MHC囉。






91株系選擇是專一性免疫中最應該先被提及的概念,尤其是對文組的學生。透過學生問我的問題中,我發現學生會產生問題,多半是因為他們沒有細胞會分裂的概念。雖然學過細胞分裂,可是其實並沒有真的理解。


92




接下來是復習高二用過的示意圖,加入株系選擇的概念。
當然也要強調細胞間的溝通是屬於化學性的,細胞介素的概念。
93最後當然就是cd家族囉。

某版選修生物生命起源內容疑惑

IMAG0363


IMAG0362
我對這個講法好疑惑,不止是因為沒碰過,也覺得不太合理。

第一個不覺得合理的地方是,若說因為光合作用出現在不同分支中,考慮到在不同分支中同時演化出光合作用的機率很低,所以光合作用應該是祖徵。那麼每個分支都有光合作用的消失,好像機率也不是那麼高。如果現在的異營來自光合自營失去光合作用,那麼在各分支的異營原核生物都應該有不同的光合作用系統的殘跡?

第二個不覺得合理的地方是,原核生物的代謝作用這麼的多樣,要所有的異營原核生物都死光光,這是可能的嗎?

看到的時候立馬聯絡相關在大學負責教授普生演化的老師,討論這段文字。
當下討論出的疑問有
1.原核生物本身並不是單系群
2.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演化是多次獨立演化的結果,有很多不同類型,例如氧的有無、胞內結構也不同等。
3.異營原核生物的代謝路徑非常多樣

當然也聯絡出版社,希望得到更多的參考資料。
可惜多次聯絡所得到的資料都是年代久遠(campbell 6th 中文版),而且也無法支持課文內容。



中文版裡說「光合作用只起源一次且發生於現今所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原核生物類群的共同始祖上,而與這些光合生物關係密切的異營性原核生物類群則可能是在演化歷程中喪失期光合作用的能力」
這一段話是合理的推測

但是「縱使第一個生命是異營的,並演化出自營生物來,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多樣性異營生物則是演化自光合性始祖的次級後裔」
這一段話則需要假設現在的異營性生物飾演化自現今原核生物的共同祖先才成立。而且還要確定現今的原核生物是單一起源。

第二頁中說的藍菌化石年代早於氧氣累積年代只說明早期光合作用不產生氧氣,也不能說明早於異營。

又,出版社提供的資料中,英文部份並沒有支持中文版的內容。



我跟幾位老師討論後的有些疑惑
1.就光合作用的基因來說,的確是單一起源,可是就個體起源來看,光合作用似乎是多起源?
2.原核生物有很多的基因水平轉移,而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是來自於內共生。在課文所說的異營原核後裔有包括真核生物的始祖嗎?
3.就我所知原核生物並非單系群,較接近真核生物的是古細菌,古細菌裡應該有非光合自營的種類,這些非光合自營的古細菌也是從光合自營共祖經過喪失光合作用基因而來的嗎?




後來出版社聯絡上了周成功老師,老師的回覆是

「原始生物演化的過程並沒有直接的証據,大半都是依憑現有生化的知識,重新建構出來的。由於原核細胞彼此之間遺傳物質橫向交換非常頻繁,DNA序列的此對並不能正確推論它們之間的演化關係。老師的懷疑是合理的,而教科書僅僅提供一個合理的推測。光合作用是原始生命形式能否持續的一個必要條件(海底熱泉附近的生物例外),因此以光合作用生物為食物的異營生物應該是後來演化出來的。有關光合作用的演化過程可以參考貓頭鷹出版社最近的一本書:生命的躍升。作著Nick Lane是這方面的權威。」




所以又立馬上網買了生命的躍升,一看之下真是超愛的,學到好多東西啊。尤其是討論光系統演化的段落,好好看啊。

但是,我把相關的段落一看再看,並沒有看到支持課文中的敘述。
而且就因為原核細胞彼此之間遺傳物質橫向交換非常頻繁,要如何這麼確定的說現代異營原核生物是光合自營類群喪失光合作用呢?

也就是基因本身可能是單一起源,但會有水平轉移,所以可能造成不同類群中的細菌都獲得光合作用的基因。

想了很久,有一個很想問的問題是,課文講的是在哪個時間點的事情呢?所謂的光合作用演化是不是指的是在光系統的階段而已?所謂的原核生物是不是在真細菌古細菌的演化之前?

我覺得啊,這段課文是很棒的,是能讓學生思考很多的,值得再多寫一點,寫得更完整,好讓學生能更清楚這段文字要教授的演化情境。濃縮的文字有時會造成大的誤解與困惑,這樣的誤解與困惑,若和此段文字的教學目標重要性相比,也許有點令人遺憾呢。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從龍到獸-高中教案分享之十二年國教我思

檔案在此
一個月前,沾了光,能夠聽到展覽的策展人張鈞翔老師的解說。
也因此,沾了光,能有一點點時間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答應了的第二天就心虛了。
我想的活動很多,能夠用簡報呈現的很少。
而且我主要是喜歡跟同學討論,討論的引導我還不知道要怎麼告訴其他老師。

只能分享我帶學生後,發現他們忘記去思考整個動物群相的改變,是來自於氣候的改變。
所以如果真的要帶學生來看,也許可以朝這個方向去設計。

但是我覺得就是簡單地介紹骨骼、眼的位置、牙齒之類的比較解剖概念後(一定要用實際的骨骼標本去介紹,讓學生親手摸摸看),就放學生自己去看,然後再收網來討論,也會很好。可是這個也不能講啊。

所以整個分享完其實很沮喪,以後再不會寡廉鮮恥的接受這樣的邀請了。

每次分享給高中老師的教案,其實我都很挫折,因為大多的高中生物老師都覺得「好幼稚噢,這是給國中生的吧」,再不然就是「我哪有這麼多時間可以玩這些東西,課本的東西都教不完了」。

可是
1.連大人都需要動手做,不要剝奪學生停下來內化知識的權利。
2.講是都講完了,下一節課學生也都忘完了。因為這一堂課帶給她的感動並沒有下一堂多。
3.課本的東西沒有這麼多,是老師認為一定要加進去才能講的東西很多。

我認為只要讓學生覺得這有趣,根本不用把課本的每一句話都解釋完,學生自己會去看,還會來問老師。
我有幾個學生(當然不多)看完龍到獸的展覽後,自己去買了「your inner fish」來啃,所以我很開心!!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99高一演化教學之我思



這學期有一個班的高一,上演化時我很簡單的只講了
1.神創論:花時間介紹創世紀及神創論的要點
                  (生物沒改變,創世紀的時間)
2.獲得性性狀的遺傳(用進廢退)
   在這裡除了講理論的內容,我花了些時間講拉馬克的貢獻(有系統的提倡「生物會改變」,也是達爾文理論中的重點)
3.達爾文跟華萊士的故事,簡單介紹天擇的要點

然後我就花很多時間講了幾個天擇的例子,讓學生能熟悉天擇的要點。
這則新聞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下面這個系列的影片也不錯,但是看完影片的解釋是不可少的。



如果怕口味太重、學生進入瘋狂狀態,可以看


最後我帶學生看了

然後我問了班上是基督徒的同學他們的看法,是很有趣的~~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終於到了這一天--全非選的段考題

電子檔
高三期末的畢業考,我出了一份完全是手寫的考題,而且裡面並沒有配合題之類可以用猜的題目。
因為老娘就是一分都不要給你猜走我希望可以確定學生到底知不知道答案 。
我自己想到要注意(避免爭議)的地方有
1.最好是很明顯的重點
2.封閉式答案的題目要多一點,開放式的題目要少一點
3.開放式答案的題目最好是上課有花時間討論的
4.開放式答案的題目若上課討論後沒有統整(可以有個人意見)的,最好提醒他們有可能會出現在考卷上。
5.開放式答案或是解釋、推理等的答案大概是最容易被家長argue的,所以要先想好要測驗的主要目的,先設定好評分的標準。我的題目多半是要看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程度,因此若是寫的東西正確但卻沒有用到學科內容,我應該是會部份給分,而且是偏低的分數。但這些在考試前就要讓學生知道,也就不會有爭議。
我自己在設定評分標準時是這樣考量的
(1)語意正確,也包含所有關鍵字-->滿分
(2)語意正確但沒有正確的關鍵字-->一半分數(如果知道關鍵字是很重要的)
(3)關鍵字正確,但是語意不正確-->0分
(4)關鍵字正確,但是因為連接詞的使用導致語意不那麼正確
     -->如果大致上可以表示學生已經理解要測驗的概念==>一半分數
     --> 如果大致上不能表示學生已經理解要測驗的概念==>少許分數

這樣的評分標準是我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研究TIMSS"(比PISA還早的國際教育成就評量)的閱卷時學到的。老師們真的可以大聲力挺自己的評分標準。

這次在考前我有先列出一些開放式的題目要他們先去想答案,因為我主要的目的也是要他們想而已。

其中有一題我自己覺得很好但是我最後沒有出﹐是討論關西118縣道開闢外環道路的議題。
本來是想請學生就開設外環道路對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系多樣性(任選一個)的影響,當然是就課程中所講到的幾個重點來討論。也可以討論原本的稻田對生態系的影響,尤其若是慣行農法耕種的田會有甚麼影響。

不過因為已經太多題目就作罷。
我這份考卷超過100分,學生可以挑自己會的寫。


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高三生物多樣性及保育生物學教學之我思

最近在上族群遺傳、生物多樣性及保育生物學。
其中新增的島嶼生物學部分真是讓我上的好開心啊~我的青春啊~
我覺得既然要上的內容不多,也不難理解,不如就讓學生討論些議題吧。
剛好台灣現在好多棲地零碎化的例子可以討論。
更剛好的是新竹關西最近有關外環道的爭議,對於我的學生來說,其實很切身。
不過這個外環道的部分還可以討論
1.農田的開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這個農田若是慣行農法,對環境是友善還是傷害?
3.若考慮棲地零碎化的憂慮,有沒有其他的路線,或是施工方法
4.人文多樣性

還可以討論的有
黑琵新家要開路
遷徙-紅蟹的黎明
浯江濕地開路事件
再見濕地
幫動物過馬路
最後的海岸
誰的豆腐岬
太多了,各位老師的身邊一定就有很多零碎化正在發生,可以用來討論喔。


(我們真的要捐款給公共電視啊!!)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99課綱高三生物實驗選修之教學我思-1

教學進度


第一節課用來告訴他們為什麼要寫實驗報告,以及實驗報告的撰寫方法。
第二節課用來讓學生練習撰寫青蛙實驗的預報,我還有展示我自己寫的給他們看。也找了一篇實際上的論文給他們看。
第三節課進行實驗。但是因為我不想為了讓學生“體驗”解剖而犧牲青蛙,而自己組織了豬內臟的觀察。
我沒有跟屠宰場定整套豬內臟,因為我也不想為了這個實驗而多犧牲一隻豬,所以請學校當天直接去攤子上收集,沒收到的就算了。
實驗前我先發了一張實驗講義,除了每個臟器的觀察重點外,也寫了接下來結報要記錄的東西,以及要回答的問題。
每個問題都對應到結果的紀錄。
我也帶著學生看這些要記錄的東西,還有要討論的問題,提示他們要回答的方向。
第五節課讓他們完成討論的書寫,然後隔幾天繳交。

後面的實驗也都是如此,一節課寫預報,進行實驗,一節課寫結報。

---------------
預報的撰寫

事實上,從高三上的實驗我就開始讓他們寫預報。他們也做得很好。

主要的原因是我發現不論老師再怎麼聲嘶力竭,說得再清楚,都會有學生沒在聽。
而且老師說、學生聽的效果不佳,我希望他們能夠從知道自己要完成什麼事情,然後自己組織好要怎麼做。因為這個世代的小孩被剝奪了太多自己摸索然後發現的樂趣,被餵食太多已經看不出原形的知識美食,已經沒有從聽到的文字想像畫面的能力。

寫預報可以讓不太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學生至少知道課本有寫什麼。
也可以讓本來就容易對課程內容融入的學生能夠早一點在心中建立起整個流程架構,在活動進行中自然學得更多。
學生都表現得很好,他們是被剝奪了「學習能夠表現得很好」的機會。

寫預報還可以讓老師不用講解流程,只要講容易錯誤或危險的地方就好。
空出更多時間讓學生作實驗
-------------------

豬內臟的觀察

IMAG0714IMAG0715IMAG0716
學生的觀察還滿好的,我覺得除去親手刺死青蛙之外,該有的經驗都有了,而且觀察的器官還更接近人類。
不過學生普遍在第一次會漏掉很多東西。
所以我會請學生先回座位,我們一起把講義上要記錄跟討的問題再看一次。
然後給他們十分鐘再把自己漏掉的東西看好。

學生認真觀察而且彼此討論時很令人感動。


-------------
結報

沒讓學生用實驗記錄簿的原因,就是覺得不想讓學生只會一問一答,而不用想這個實驗在做什麼。所以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有說明,討論應該是針對做出來的結果有沒有支持整個實驗的目的來討論。
高三下的活動剛好沒有設計裡有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所以我的引導是往「請討論你在這個實驗裡的收穫」,課本提的問題其實是提醒你要討論的方向,可以寫一段文字包含課本提的問題,不一定要一問一答。
有同學做了我提醒的方向,但是很少。
我想應該是我沒有實際上實驗討論問題化為一段文字給他們看的原因。
但是他們至少練習到了針對問題寫出完整的回答,我已經覺得這樣是(老師)很棒了。


學生在看的時候多半像上面一樣,做出來的報告也很好。
但是也有的班級讓我很歎為觀止。詳情請看一個生物老師的挫敗


我後來就想,如果「撰寫」報告只是能力之一,也許我可以讓還沒有準備好撰寫報告的學生來作小組報告。
一組報告,一組提問,其他組負責評量報告的同學與提問的同學。
而老師呢當然就是評量三個角色的表現。
不過,這一定要很多時間的,就是要看老師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我覺得這個班的學生應該不是沒能力撰寫,只是完全沒有學習動機,也不覺得完成一份報告有成就感,他們做作業完全是看哪個老師(天敵)比較凶,(也就是把自己當成XX)
所以,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要多花二節課的時間,慢慢陪著(壓著)他們在課堂上完成報告。
如果是高三有單獨一節選修課是生物實驗,是可行的。但如果像高一高二,實驗的時間是安排在兩學分內,就比較困難~